第一篇:小说赝品读后感
小说赝品读后感
在2014年第3期中,我最喜欢的是付芳的短篇小说《赝品》。
作为女性读者,我喜欢那些以女性为题材的小说作品,在《赝品》这篇小说中,一位独特而又秀美的女性打动了我,她就是本篇小说的主人公——苏丽珍。“赝品”一语双关,既指艺术品又指活生生的人,发现艺术品是赝品的是苏丽珍,而被人之赝品所蒙蔽的也是苏丽珍。现实的离奇摧毁了苏丽珍的理想与追求,她最后的归宿不得而知,耐人寻味,成为了世人心中新的的迷局。
苏丽珍是我们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,其独特之处就是她对婚姻的追求,她喜欢的是能让她一见钟情的人,这样的人很少,所以苏丽珍都已过了婚嫁的年龄还依然单身。生活就这么离奇,有一天,被苏丽珍居然碰上了一个让她一见钟情的人。那人高大俊朗,谈吐文雅,对青花瓷有独特的认识,这些吸引了苏丽珍。她对那人和他的青花艺术喜爱备至。那个人叫李俊卿,他已在青花界小有名气,有些人去模仿他,因此,市面上有许多李俊卿青花的赝品,可苏丽珍却能准确的判断出这些赝品,把李俊卿的作品的独特神韵了如指掌。作为知音,才子佳人,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,苏丽珍以为找到了自己的真爱,找人提亲,结果却遭到了拒绝,苏丽珍却没有放弃。
一次,有个人拿着署名李俊卿的瓷器低价出售,被苏丽珍一下子就识别了那件瓷器是赝品,根本不符合李俊卿的神韵。这件事打动了李俊卿,他要约见苏丽珍,苏丽珍虽犹豫但还是去了,现实却摧毁了苏丽珍所有的幻想。叫李俊卿的人原来是个外表丑陋而又残疾的人,苏丽珍吓得无法接受,仓惶 ……此处隐藏12428个字……汉爷爷的皮这血腥场景,电影都是点到为止,对小说内容这种削弱,我们不能当成什么事情也没有。但这怨不得张艺谋,他又不是帕索里尼。对至今仍以种种借口不肯推出电影分级制度的中国电影监管,我无言以对。要中国电影真能不受这气,《红高粱》怕是要被划到nc-17里去了。
对读过小说的我来说,被省去的这部分画面跟李安剪刀手内地版《色·戒》是一个性质,是电影的一种自我阉割,也是对小说的一种精神阉割。
这种阉割同样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处理上,电影里的人物甚至没有这篇小中篇里的丰满。
巩俐的表演虽然卖力,但张艺谋没给这时的爱人更多的空间,“我奶奶”在电影不够野性,大部分人可能对劫花轿时,“我奶奶”面露微笑感到不解,光从画面上是看不出门道的(电影语言的限制),显得有些突兀。而在小说里,看到“我奶奶”之前的心理活动,此时看到她的笑容,你就可以对这个形象追求幸福(性福)的判断进行确认了。
姜文的表演很到位,对电影安排给他的角色他游刃有余地完成了。电影对“我爷爷”这个人物进行了删节,不过老实讲,小说里对这个人物的描写也有点夸张了,这是莫言的嗜好,把男主角写得神乎其神,无所不能。电影的安排更符合逻辑,观众更容易接受,算是改编的成功之处。
滕汝骏依然是《那人,那山,那狗》里那种一棍子打不出个屁来的闷角儿。这里面也有一处很有意思:电影里安排了罗汉爷爷的出走,这可能又让观众摸不着头脑了。小说里没这个情节,小说里“我奶奶”和罗汉爷爷还有一笔糊涂账呢!电影可能觉得要按小说来,太伤风败俗了,但却安排了罗汉爷爷的出走,明显是有点三角恋的意思。用巴赞那厮的话来说,张艺谋此时对电影的改编是“比皇帝还保皇”,这个安排如果不被视作是电影对小说的致敬,那就是横生枝节!